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护理
专业代码:520201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专科
四、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
表1 本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 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
医药卫生大类52 | 护理类5202 | 卫生84 | 内科护士(2-05-08-01) 儿科护士(2-05-08-02) 急诊护士(2-05-08-03) 外科护士(2-05-08-04) 社区护士(2-05-08-05) 口腔科护士(2-05-08-07) 妇产科护士(2-05-08-08) 中医护士(2-05-08-09) | 临床护理 社区护理 老年护理 健康保健 | 执业资格证:护士执业证 职业技能证书:健康照护师、育婴师 1+X证书:幼儿照护、母婴护理、老年照护、失智老人照护 |
(二)职业证书
通过“岗课赛证”融合培养,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并举,满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服务需求。根据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和要求,学生除必须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之外,还需要选择性完成“1+X”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表2)。
表2 护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一览表
序号 | 职业资格名称 | 颁证单位 | 等级 | 融通课程 |
1 | 护士执业证书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准入 | 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 |
2 | 幼儿照护 | 职业评价组织 | 中级 | 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 |
3 | 母婴护理 | 职业评价组织 | 中级 | |
4 | 育婴师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中级 | |
5 | 老年照护 | 职业评价组织 | 中级 | 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心理学 |
6 | 健康照护师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中级 | 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心理学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护理理念和自我发展潜力,能够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1.2崇尚宪法、尊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1.3具有慎独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1.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1.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1.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2.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2.3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2.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机制、健康史、身心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相关知识。
2.5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
2.6熟悉社区传染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
2.7了解中医、康复及精神科等专科护理知识。
3.能力
3.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3能够规范地开展危急重症的抢救配合,具有一定的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
3.4能够独立进行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
3.5具有完整记录护理过程的能力。
3.6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仪器设备。
3.7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六、培养模式与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内涵
围绕护理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采用“三化合一”即“社会对护理人才标准市场化”、“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是以“社会对护理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程化”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为核心,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加强人文、体现素质、强化实践,实现“三强一高”(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操作能力强、岗位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定位,并将行业背景融入教育之中,实现校内专业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接轨。
(二)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流程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将素质培养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按照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将素质培养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如第二课堂:技能大赛、护士节系列活动等)量化,纳入课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评价,确保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素质培养,并利用假期安排到教学、实习医院参观和社会实践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特色模块课程,坚持“教、学、做”一体。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用“多证书”式职业教育与社会依法执业接轨。考试模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执业考试的通过率,为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占领了先机。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护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推行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拟实训、仿真训练等的综合训练。实训室开放,学生自主管理,这样使学生早期接触职业角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又保证了实训室开放率、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同时到医院各科室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同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七、课程设置
(一)课程开发
1.对接岗位需求:通过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接护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对应职业能力课程,构建“岗课赛证能”融合培养育人模式,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表3)。
表3 职业岗位与课程设置
职业 岗位 | 职业能力要求 | 对应职业能力课程 | 所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
名称 | 等级 | 颁证单位 | |||
临床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 | 1.健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2.对病人进行疾病护理及心理护理的能力; 3.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4.人际技能 | 基础护理学 健康评估 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妇产科护理 儿科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老年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传染病护理学 护士人文课程 | 护士执业证书 | 准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母婴护理 | 中级 | 职业评价组织 | |||
老年照护 | 中级 | 职业评价组织 |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托幼机构、产后康复机构 | 1.国家计生政策宣教能力; 2.社区健康调查能力; 3.对孕产妇、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健康保健和指导; 4.社区健康指导和康复护理; 5.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6.人际技能 | 基础护理学 健康评估 妇产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幼儿照护 老年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社区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护士人文课程 | 护士执业证书 | 准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母婴护理 | 中级 | 职业评价组织 | |||
幼儿照护 | 中级 | 职业评价组织 | |||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临终关怀院 | 1.老年人健康评估能力、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能力; 2.老年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能力、疾病护理能力; 3.老年康复与保健能力; 4.老年休闲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 5.老人临终关怀护理 6.人际技能 | 基础护理学 健康评估 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老年护理学 老年照护 失智老年人照护 眼耳鼻喉护理学 社区护理学 护士人文课程 | 护士执业证书 | 准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老年照护 | 中级 | 职业评价组织 | |||
失智老人 照护 | 中级 | 职业评价组织 | |||
健康照护 | 中级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2.对接典型工作任务:基于职业面向和工作过程,分析护理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与之对应的课程和培养规格(表4)。
表4 护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设置
序号 | 典型工作任务 | 对应课程 | 对应培养规格 |
1 | 职业认知 | 护理学导论、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 | 1.1~1.6、2.2~2.3、3.1~3.2 |
2 | 入院评估及护理 | 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 2.3~2.4、3.1~3.2、3.5 |
3 | 各专科疾病护理 | 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心理学 | 2.3~2.5、2.7、3.1~3.5 |
4 | 医院感染防控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 | 2.3~2.6 |
5 | 专科护理技术 | 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 | 2.3~2.5、2.7、3.1~3.2、3.5、3.6 |
6 | 急危重症护理 | 急危重症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 | 2.3~2.5、3.1~3.3、3.5 |
7 | 康复护理和延续护理 | 康复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士人文修养 | 2.3~2.5、2.7、3.1~3.2、3.4~3.5 |
8 | 安宁疗护 | 基础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士人文修养 | 2.3~2.5、3.1~3.2、3.5 |
9 | 护理文书处理 | 基础护理学、信息技术、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护理管理学 | 2.3~2.5、3.1~3.2、3.5、3.7 |
10 | 护理安全与质量管理 | 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管理学 | 2.3~2.5 |
11 | 医院信息技术与护理管理 | 信息技术、护理管理学 | 2.3~2.5、3.5、3.7 |
12 | 社区、家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社区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士人文修养 | 2.3~2.6、3.1~3.2、3.4~3.5 |
13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 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 | 2.3~2.6、3.1~3.3、3.5 |
14 | 临床护理实践 | 护理综合实训、临床实习 | 2.3~2.5、3.1~3.3 |
15 | 互联网+护理服务 | 信息技术、社区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士人文修养 | 2.3~2.6、3.1~3.2、3.5、3.7 |
(二)课程平台
依据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课程平台,构建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能”融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图1)。
图1 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能”融合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在以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护士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现行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以护士执业证书为核心,开展1+X证书技能培养,做到育训结合、课证融通,同时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融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结合护理专业特点,贯彻教学全过程,挖掘思政元素,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公共课程平台
(1)公共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文化、军事理论、体育、大学语文、信息技术、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劳动教育、艺术实践等课程。
(2)公共选修课程:公共艺术、创新创业、国家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
2.专业课程平台
(1)专业基础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
(2)专业核心课程: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
(3)专业选修课程:护士人文修养、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护理管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中医护理学。
(4)素质拓展课程:眼耳鼻喉口腔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营养与膳食、护理科研基础、护理美学基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母婴护理、幼儿照护、老年照护。
(5)集中实践课程:护理综合实训、临床实习。
八、课程简介
(一)公共必修课程
1.形势与政策(1学分,32学时,每学期8学时专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厅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专题。
2.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48学时,36理论+12实践)
教学目标: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内容:本课程有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模块。思想部分包括人生观的内涵、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部分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法律基础部分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和体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含红色文化)(2学分,32学时,32理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由来和前景,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内容: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含红色文化)实践(1学分,16学时,16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到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其历史定力。了解江西这片红土地的红色文化,感悟革命先辈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承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使命,走好新的征程。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展开:一是为什么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感悟红土圣地的历史,了解红色文化的具体内涵、特征。二是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是革命的成功之路。深刻认识革命新路是如何探索并成功坚持下来的,正确看待中国革命历史。三是为什么要崇尚革命英雄。认识英雄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深刻挖掘英雄背后的革命历史文化。四是为什么要弘扬革命精神。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历史坐标,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五是为什么要永葆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正确认识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体会时代使命与责任。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把握青年人的时代使命。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学分,48学时,38理论+12实践)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实践要求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在各种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定力。
教学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
教学目标: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教学内容:一是新生入学后集中进行2周的军事技能训练。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二是开设军事理论的必修课堂教学,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7.体育Ⅰ、Ⅱ、Ⅲ、Ⅳ(7.5学分,120学时,8理论+112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田径、武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健美操、瑜伽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
8.大学语文(2学分,32学时,24理论+8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提高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比较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字材料,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应用文写作等。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基础、系统操作、文字及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以适应现代医疗单位对医护人员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要求,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和使用等。
考核要求:具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和熟练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操作。
10.英语Ⅰ、Ⅱ(8学分,128学时,80理论+48实践)
教学目标: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实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以阅读和听说为主,进一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写、译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综合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词汇和语言技能。
11.大学生心理健康(2学分,32学时,16理论+16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内容: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疾病的“参考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类、认识自我的方法、协调人际关系的常用心理技巧、通用性学习方法、职业规划技巧、性心理健康基本原则、恋爱心理健康基本原则、负面情绪应对技巧、自杀危机应对技巧、抑郁症的判断标准。
12.劳动教育(1学分,16学时,8专题教育+8实践)
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职业启蒙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教学内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周或劳动月4个专题教育及劳动实践。
13.艺术实践(美术)
14.艺术实践(音乐)
(二)专业基础课程
1.解剖学(4.5学分,72学时,52理论+20实践)
教学目标:培养爱护标本、大体和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掌握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分部、位置及毗邻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能细致观察标本、模型,能准确描述、辨认、定位人体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分部、位置和毗邻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运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提供指导。
教学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内容知识。
2.生理学(3学分,48学时,40理论+8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训技术。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尿的生成、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等章节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生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把握“实用、够用”原则。
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学分,32学时,30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寄生虫。
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部分。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3学分,48学时,42理论+6实践)
教学目标:能够初步运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本知识分析和解释相关的临床问题,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部分。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病理学不仅仅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器官、组织及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改变,同时还将解释这些改变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对疾病的诊断、转归和结局等作出分析。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是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
5.药理学(2.5学分,40学时,34理论+6实践)
教学目标:具有观察临床常用药物的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的能力;具有根据药物相关知识进行用药监护的能力;具有对临床常用药物的用药指导、药物知识咨询和宣教能力;具有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药物配伍禁忌的能力。
教学内容: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或临床常用药物为重点,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提示。
6.护理学导论(1学分,16学时,14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工作基本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护理学相关理论、护理程序、评判性思维与临床护理决策等。
(三)专业核心课程
1.健康评估(3学分,48学时,40理论+8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健康史评估、身体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心电图检查的技能和方法,掌握实验室检查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影像学检查的术前准备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具备收集、分析主、客观资料并做出正确护理诊断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健康资料、健康史评估、常见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检查、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护理病例记录。
2.基础护理学(8学分,128学时,48理论+80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护理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护理职业所需要的综合素养,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于不同的护理对象,树立整体护理理念,并初步具备护士的一般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医院环境与出入院护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清洁与舒适护理、冷热疗技术、给药技术、静脉输液与输血、标本采集法、危重病人的观察及常用抢救技术、临终关怀、医疗文件书写等。
3.内科护理学(6学分,96学时,84理论+1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急危重症病的配合抢救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循环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泌尿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等。
4.外科护理学(6学分,96学时,74理论+2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结合《急危重护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外科常见危重病人的救护原则和方法、技术;熟悉外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内容、方法和护理诊断;了解外科常见病的概念、病因病理解剖等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外科总论和外科各论,其中外科总论部分涵盖外科五大类疾病理论知识及围手术期护理理论和技能等,外科各论包括普外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及四大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
5.妇产科护理学(3.5学分,56学时,46理论+10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女性生命各阶段生理特点,熟悉妊娠妇女生理变化和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妇产科病人进行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并为病人提供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熟悉妇产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与配合。
教学内容: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妊娠期妇女的护理、分娩期妇女的护理、产褥期管理、高危妊娠管理、妊娠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分娩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等。
6.儿科护理学(3.5学分,56学时,46理论+10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儿童保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护理防治方法,能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危患儿进行身心护理。
教学内容: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及其规律、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患儿的护理以及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等
7.急危重症护理学(2分,32学时,22理论+10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危急重症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培训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包括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与现状、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院前急救机构设置及配备、心肺脑复苏术的发展史、急诊科的工作任务和设施、急诊科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四)选修课程
(1)公共艺术(1学分,16学时):网络平台修学。
(2)大学生创新创业(2学分,32学时,32理论):网络平台修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设计思维,企业家精神,创业团队,创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企业运营。
(3)国家安全教育(2学分,32学时):网络平台修学。
(4)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学分,32学时,32理论):网络平台修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社会环境等,掌握求职、人际沟通交往等通用技能。
教学内容:职业生涯与职业意识、自我认识、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指导、职业发展、自主创业等。
(5)中国共产党党史(1学分,16学时,16理论):网络平台修学。
教学目标: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教学内容:中国共产党党史。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学分,16学时,12理论+4实践):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宗教、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等。
2.公共任选课(至少1学分)
公共任选课从平台选修至少达到1学分,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修学。
3.专业限修课
(1)护士人文修养(1.5分,24学时,16理论+8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护士人文修养的重要意义,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忠诚度和人文关怀品质,做一名有温度的护理人员。
教学内容:重点阐述文化学、社会学、评判性思维、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含护理人文修养的概述、人文关怀、护士的科学思维修养、文化修养、社会学修养、美学修养、人际关系修养、人际沟通修养、礼仪修养等。
(2)护理心理学(1.5分,24学时,22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及致病作用,熟悉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掌握基本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法。能够将心理学理论和实用技术运用在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临床心理评估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病人心理、心理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等。
(3)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1.5分,24学时,22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护理伦理的基本理论和卫生法律法规,理解现代护理中存在的各种伦理问题,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协调护理领域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伦理学与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历史发展、规范和基本范畴等基础知识,临床护理伦理及当今医疗特殊领域的护理伦理规范,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及护理实践中护士的法律责任。
(4)护理管理学(1.5分,24学时,22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能具体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护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和发展现代化护理管理及今后担负起护理事业的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护理组织管理、护理规划与决策、护理人员的招募与培养、岗位设置与绩效管理、领导与协调和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等。
(5)护理综合实训(含劳动教育)(1分,16学时,16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使之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护生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操作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临床所必需的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并通过操作考核,为临床实习作好准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常用技术及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有人床更单、静脉输液、给氧法、导尿术、灌肠法、隔离技术、无菌技术等。
(6)社区护理学(1分,16学时,14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为社区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工作方法,社区健康、家庭健康的护理,社区中不同年龄段人群及慢性病人、残疾人的护理特点。从介绍社区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着手,将理论与社区实践紧密结合,对社区护理进行指导。
(7)老年护理学(1分,16学时,14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用护理程序对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和个性的护理,维持老人最佳健康状态,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的健康保健、老年人的安全用药与护理、老年期常见心理与精神问题的护理、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老年期其他特殊问题的护理、老年临终关怀等。
(8)中医护理学(1分,16学时,14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能操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按照程序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护理。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诊法、防治原则、方药基础、中医辨证护理、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与养生等。
4.专业任选课(至少1学分)
(1)眼耳鼻咽口腔科护理学(1分,16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诊疗护理技术,掌握各专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掌握各科病症的观察和护理,掌握各专科常规手术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教学内容:包括有眼科病人的护理、耳鼻喉科病人的护理、口腔科病人的护理等。
(2)康复护理学(1分,16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康复护理评定、常用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护理技术、中医康复护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结合临床常见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骨折等开展康复护理。
教学内容:包括康复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护理技术、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常见疾病康复护理等。
(3)营养与膳食(1分,16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营养与膳食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认识到营养、膳食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在预防保健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营养与膳食概述、营养调查与评价、膳食结构与平衡膳食、特定人群营养与膳食、营养缺乏性疾病膳食防治、住院病人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支持、常见病膳食营养防治、膳食营养与肿瘤防治、糖尿病病人的食谱编制等。
(4)护理科研基础(1分,16学时)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熟悉检索文献的基本方法,读懂研究论文。
教学内容:包括绪论、研究选题、文献检索、研究设计、总体和样本、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
(5)护理美学基础(1分,16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提高审美素质,以便在临床护理和社会人群保健工作中,按照美的一般法则去体现美、创造美、以美好的环境和完善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社会人群的鉴美水平。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护理美的分类、护理美的范畴、护理美感、护理审美、护理审美心理学、护理美育、护理美的培养与训练等。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1分,16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学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类型、特点、危害、处理流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7)精神科护理学(1分,16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识别精神症状,熟悉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程序,了解精神疾病治疗过程、护理及康复护理。
教学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基础知识、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等。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治疗、护理和预防。
(8)传染病护理学(1分,16学时,14理论+2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及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能对常见急危重症传染病患者正确实施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教学内容:传染病护理学总论、传染病护理工作特点、传染病消毒隔离、常见传染病患者的护理等。
(9)老年照护(1+X老年照护)(2学分,32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掌握老年照护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老年人的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老年照护十六大工作领域的内容和技能,体悟老年照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包括职业认知及职业发展、安全防护、饮食照护、排泄照护、睡眠照护、清洁照护、冷热疗、转移照护、急危应对、照护服务组织、照护服务实施、用药照护、心理照护、功能障碍老年人照护、失智症老年照护、安宁照护。
(10)幼儿照护(1+X幼儿照护)(2分,32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握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及教育重点,了解其智力开发的黄金关键期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其个性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掌握婴幼儿发育五大领域以及八大智能的内容,体悟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年龄段(0-3岁)的婴幼儿,开展相应游戏活动的原则及要求等。
教学内容:包括早期教育概述、早期教育的内涵、期教育的价值、早期教育的原则和内容、早期教育思想理论发展、西方早期教育思想理论发展、中国早期教育思想理论发展、早期教育思想理论的应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瑞吉欧教学模式、多元智能课程等等。
(11)母婴护理(1+X母婴护理)(2分,32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常和异常妊娠、分娩、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及整体护理;掌握围生儿常见异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熟悉产褥期卫生指导和保健检查内容;学会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了解计划生育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对产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观察,疾病初步判断及治疗反应的能力;能配合医生、助产士完成产科常见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产科常用护理操作;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对产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能指导产妇进行自我保健、产后随访和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学会对围生儿常见异常实施整体护理。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照顾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五)专业实习
本专业学生安排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展专业实习,计36周。内科8周(轮转2-3个科室,含消毒供应中心1周),外科8周(轮转2-3个科室,含换药室1周),手术室3周,急诊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2周,ICU4周,特色科2周;另外安排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周。
表5职业技能训练一览表
职业技能名称 | 训练方式 | 考核时间 |
运送患者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常见卧位及卧位的更换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卧有人床更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无菌技术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隔离技术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口腔护理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生命体征的测量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鼻饲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导尿术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灌肠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皮试液的配制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各种注射法(H、ID、IM、IV)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静脉输液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静脉采血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吸氧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吸痰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二、三、四学期 |
腹部四部触诊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妇科检查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会阴擦洗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阴道冲洗与灌洗、阴道和宫颈上药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更换尿布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婴儿沐浴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婴儿抚触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约束保护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儿童心肺复苏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儿童体格测量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头皮针静脉输液法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外科手消毒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穿脱无菌手术衣、穿脱外科手套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手术病人体位摆放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手术区域消毒铺巾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手术器械辨认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手术器械台的管理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手术区域备皮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换药术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心肺复苏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四学期 |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四学期 |
电除颤仪使用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四学期 |
气管插管术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四学期 |
呼吸气囊使用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呼吸机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的判断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三学期 |
动脉采血及血气分析的判断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四学期 |
血糖监测 | 课内实训+开放实训 | 第四学期 |
九、第二课堂
根据《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第二课堂包括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7个课程项目,第二课堂学分成绩由所在系根据本系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认定,合计31学分。
表6第二课堂成绩组成一览表
项目 | 学分 | 课程内容 | 其他 |
思想素质养成 | 6 | 日常行为规范每学期不低于1学分,小计不低于6学分 | |
政治觉悟提升 | 6 | 党团知识等政治理论培训、党团主题或专题活动等,每学期不低于1学分,小计不低于6学分 | |
文艺体育项目 | 4 | 文艺文化活动不低于2学分,体育运动及比赛不低于2学分 | |
志愿公益服务 | 4 | 志愿服务每学期不低于1学分,小计不低于4学分 | |
创新创业创造 | 3 | 创新创业实践不低于2学分,创新创业比赛不低于1学分 | |
实践实习实训 | 4 | 社会实践每周1学分,小计不低于4学分 | |
技能特长培养 | 4 | 社团活动不低于4学分 |
十、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周次分配)
表7教学安排周次分配一览表
学年 | 集中教学 | 专业实习 | 考试与机动 | 专业教育 | 国防教育 |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 | 护考备考 | 假期 | 总计 |
Ⅰ | 34 | 2 | 1 | 2 | 2 | 10 | 51 | ||
Ⅱ | 30 | 2 | 1 | 2 | 12 | 47 | |||
Ⅲ | 36 | 2 | 1 | 6 | 45 | ||||
总计 | 64 | 36 | 6 | 3 | 2 | 4 | 6 | 22 | 143 |
附件1:护理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十一、毕业要求
(一)学分要求
经培养,本专业学生获取总学分不低于174。其中,第一课堂学分不低于143,第二课堂学分不低于31。
(二)证书要求
经三年学习培养,本专业学生必须获得老年照护或母婴护理或幼儿照护等相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其他证书。
(三)毕业考试要求
本专业毕业考试科目为专业实务、实践能力,毕业考试时间在实习后进行,各考试科目60分以上为合格,所有科目成绩合格为毕业考试通过。
十二、专业教学条件
(一)专业师资队伍
本专业的专业师资共83人,其中,专业基础课教师21人,专业核心课教师48人。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比例为27%,双师素质教师占比64%,校外兼职教师占比5%。
附件2:护理专业师资队伍一览表。
(二)实习实训教学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有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母婴护理等实训室,实训设备值1832.07万元,工位数2918个,能充分满足专业技能的校内实训需要。
根据教育部相关专业《顶岗/跟岗实习标准》,制定形成本专业《顶岗/跟岗实习大纲》,实习时长36周,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项目内容的技能训练。
附件3:护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一览表。
附件4:护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三)专业教学资源库/线上教学资源
本专业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有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等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已形成本专业的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四)专业教材选用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根据教材改革,本专业教学团队为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等编写了校本实验(训)报告及习题集。
表8护理专业课程校本教材选用一览表
课程名称 | 教材名称 | 教材主编 | 出版时间 |
基础护理学 | 基础护理学实训报告 | 刘立祯等 | 2022年 |
基础护理学 | 基础护理学习题集(电子版) | 卢玉珍等 | 2021年 |
妇产科护理 | 妇产科护理实训报告 | 郑慧萍等 | 2020年 |
妇产科护理 | 妇产科护理习题集(电子版) | 郑慧萍等 | 2020年 |
外科护理学 | 外科护理学习题集(电子版) | 陈丽 | 2021年 |
外科护理学 | 外科护理学实训指导 | 陈丽 | 2019年 |
急危重症护理学 | 急危重症护理学习题集(电子版) | 陈丽、彭天仪 | 2022年 |
急危重症护理学 |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指导 | 陈丽、朱华 | 2022年 |
(五)专业图书期刊资源
本专业现有以下专业图书、期刊资源:
1.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
2.专业图书、期刊:学术期刊《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护士进修杂志》等。
表9护理专业行业标准一览表(部分)
资源类型 | 资源名称 |
行业标准 |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09 |
行业标准 | 护理分级WS/T 431-2013 |
行业标准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 433-2013 |
行业标准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
行业标准 |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 510-2016 |
行业标准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1-2016 |
行业标准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310.2-2016 |
行业标准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2016 |
实践指南 | 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16版) |
实践指南 | 老年护理实践指南(2019版) |
实践指南 | NPUAP压力性损伤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19版) |
实践指南 |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2020版) |
实践指南 |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21版) |
实践指南 | 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2021版) |
实践指南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22版) |
实践指南 | 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2022版) |
表10护理专业学术期刊一览表(部分)
资源类型 | 资源名称 | 资源类型 | 资源名称 |
杂志 | 中华护理杂志 | 杂志 | 中国护理管理 |
杂志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杂志 | 解放军护理杂志 |
杂志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杂志 | 上海护理 |
杂志 | 护理学报 | 杂志 | 现代临床护理 |
杂志 | 护士进修杂志 | 杂志 | 国际护理学杂志 |
杂志 | 护理学杂志 | 杂志 | 护理研究 |
杂志 | 护理管理杂志 | 杂志 | 中华护理教育 |
十三、质量保证
1.学校制定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工作方案,建立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诊改工作机构,完善了教学质量建设与监控相关管理制度,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2.学校加强了专业带头人与专业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与教学创新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开展专业层面、课程层面的质量诊断与改进,优化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关于巡课、听课、评课等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
3.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对生源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学业反馈评价等情况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十四、专业学习提升
1.职前报考和就读专升本、成人本科,继续深造。
2.职后参加专业讲座和学术培训班,学习网络课程,继续提升。
十五、说明
本方案由护理专业建设团队与护理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并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执笔人:卢玉珍,审核人:曾满秀,负责人:刘立祯,修订时间: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