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课程思政专栏:10.浅析“双新”的困境与对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2-11浏览次数:13

摘要:当传统的大学教育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变成“普及教育”,意味着国家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同时也在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的时代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并非只是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未能达到国家要求标准,而主要表现为非智力型的学业障碍与困难。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与学生接触最多、走得最近,有责任与义务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关键词:高校;新辅导员;新学生

一、何为“双新”

 新学生配新辅导员,现今高校辅导员资源极度匮乏,拥有高学历高教育的辅导员少之又少,因为辅导员相较于专职教师或相关行政人员的待遇天差地别。大部分为外聘制或合同制,所以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良莠不齐,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质量水平。再就每天新生入学的门槛越发降低,相关高职院校技术类院校生源层次的先对悬殊性,也是造成高校辅导员工作困难得原因之一。随不断的开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但输送的人才的进度远远跟不上现今高校扩招发展的脚步,专业的辅导员人才稀缺情况不断出现,所以出现“双新”时代的出现。

 

二、为何遭遇学校生活困境

学生学习困难得形成原因多种多样,社会、家庭、人际相处、学校等多方面原因,但多数的学习困难源于学生对自己进入院校的原因认识不足。在与学校教育教学的配合上欠缺契合度。如有些学生对于相关系部开展的“早读晚自习”活动感到不解,抱怨说:“睡眠时间不足,影响白天正常上课”“别的系部不需要早读,为何就我们系部需要”等,还有些学生认为为什么不能统一化管理等。

学生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经调查发现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进入大学后,时间安排过度自由,沉迷于网络游戏、看小说、兼职打工等,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受外界环境影响,沾染了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进入大学后自我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自我认知的偏执,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暴自弃,毫无信心。

造成学生产生以上心理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理想信念相对模糊,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在大学阶段实现;缺乏自信,不敢面对挑战与挫折;对不良的社会诱惑难以自持,自控力不足;家庭对学生的疏于关心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生没有安全感。而导致学生生活学习困难的这些因素都是可控的,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搭建心理桥梁,重拾学生信心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决定事业的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氧”。学生在“从高中到大学”“从严管到自由”“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迈向新的阶段的转变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走入了人生与学习的误区。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人生价值观的引领,是辅导员重要的本职工作。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帮助“迷失”的学进生坚定理想信念,走出人生低谷。在帮助解决他们的学业困难方面,应以明确个人理想为突破口,通过与学生探讨就业、探讨人生发展,让学生明确阶段目标,明确自己当前的行为以及未来的期待与规划,从而强化其学习的动力与动机。这样,即便学生不能在短期内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也应告知其“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道理,让他们及早摒弃影响学习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帮助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渴望学习。

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对一个人自信心的打击会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难以治愈,最好的帮助是给学生能撑起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赏识。赏识教育是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即使予以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育行为。现今时代的青年大学生,都是家长捧在手心里呵护长大,内心脆弱而敏感,非常需要师长的重视和关怀,哪怕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表扬,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关切的微笑,都有可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影响,消除内心的阴霾,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我的带班工作中,因为是第一年与学生接触,很多事情都处于摸索中,用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与学生相处,就发现其中有一个很内向的女生,在于其初次谈心谈话时,交谈只是很被动我问她答,寥寥几句也是“嗯”“是的”“没有”,或保持沉默。在后来偶然的一次收集作业的时候看到她的名字字迹娟秀工整,翻看作业之后赏心悦目,就叫来办公室夸奖了她的字并对她保持这个好习惯表示肯定,并让她开始协助我做一些学校文字上的工作。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我深入了解了她还有阅读人物传记的习惯,就通过与她的交流不断的鼓励对于我提出在学业上和生活方面的建议她也都听见去了。逐渐,她的性格开朗起来对自己也自信了许多。

 

四、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在高校学习困难的因素可以来自多个方面,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辅导员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规划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改进要求,既要让学生“量化”学习内容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现状,明确问题所在;要求学生减少对学习有影响的行为的投入;根据学业具体情况制定阶段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保证学习时间投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习困难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学习,需要辅导员不断监督帮助并借助一定的方法。“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别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高的要求,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笔者发现,“门槛效应”在解决学生旷课问题及培养学习习惯方面效果显著。所以,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中,不可急于求成,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些他们稍微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比如,学生长期课余时间不爱看书学习,在与其进行谈心谈话时,除了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重要性可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老师知道你平时课余喜欢去打篮球看电影,但希望你每天抽出1小时时间去复习一下专业课,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很人性化,提出的要求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新的学习习惯,此时老师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并努力完成。

 

五、携手共建教育高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社会情况下,家长普遍对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极为重视,而孩子大学期间的家庭教育却常常被忽略。

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家庭教育的缺失会使他们失去向导,并在不经意间走向错误的道路。同时,一些不利的家庭因素也容易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父母文化水平低,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子女,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家校距离过远,家长难以了解子女情况等。这些问题很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

对此,在学生初现问题端倪时,辅导员应在学生知情的前提下将问题告知家长。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告状”,并要提示家长与孩子勤沟通、少责骂,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当然,学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完成的,当教育出现“反复”时,老师应当耐心听取学生解释,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并调整对学生的要求,帮助他们跨过不稳定阶段。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会学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走出学习困境、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