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其育人目标是立德树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逐渐弱化。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渗透性。因此通过提升高校思想政教育的亲和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和发展背景;重点分析了思想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以及提升思想政教育亲和力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多方面加深对思政思想政教育亲和力的认识和理解,并从多角度分析思考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教育亲和力,为切实、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亲和力是交往性质的,借助于交往行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逐渐被认可并广泛应用。教育的亲和力是指教育者借助于自身的教学艺术不断丰富教学环节、拓宽教学内容,在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同时,又是教育者发挥各种主客观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表现出独特的教育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孕育出的一种亲近与融合的能量。[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服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使命、新理论、新征程、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针对教育对象的需求与特点,优化教育过程,使教育对象产生亲近感和获得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发展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产生是非现成性,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属性,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亲和需要,并在新时代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得到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满足需要的特定属性,其亲和力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3]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在对社会发展潮流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彻底性与真理性散发出浓厚的人文底蕴和生命关怀,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在来源。[4]
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发展需求和心理期待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于一体的实践活动,知识传授、理论育人是其最基本的任务和功能。[5]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另一方面,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使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价值,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认同性。
时代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求实创新的深刻彰显,亦是其亲和力提升的不二法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交替和纷繁复杂的局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自身生命力和亲和力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本质决定了其内容上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在时代,并提出新表述、新论断、新思想,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7]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具体实践。[8]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如何办好高校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习总书记指出了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二)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实效性既包含有效性,还包含及时性的要求,也就是实施教育的时间、条件、环境不能滞后,否则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前思政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吸引力不够,难以引发共情,学生获得感不足,导致思政课的实效性下降。因此,将亲和力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增强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教育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有效的“热度”条件下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及时、准确地实现教育目标,是保证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12]首先,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用更加具有时代感、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才能让学生对思政教育真知真懂真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3]
(三)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各行业人才储备军,刚迈入成熟的关键期,对外界事物感兴趣,接受能力强,但知识、道德体系尚未完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因此,该阶段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把握思政教育亲和力就是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育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思政教育的人文属性,引领学生思想,感召学生情感。[14]大学时期是学生认知社会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时期,通过塑造有亲和力特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心对知识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还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得到全面提升。
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
富有亲和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满足大学发展需求的教育,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进行改善。目前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明显缺乏亲和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教育对象: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认同感
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有些高校思政课甚至出现大面积逃课的情况。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政课本身是一门偏理论性的课程,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和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学不学都无所谓。其次,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政府的教化,从而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15]另外,思政课教学内容也存在偏差,不同阶段、不同章节的思政课本内容重复性大,学生难以获得新鲜感。
(二)教育者:思政老师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和多样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阶段,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渴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再加上教育主体缺乏渲染能力,就会导致严重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政老师的教育方式仍然仅以“说教式”授课方式为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获得感。思政老师对于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选择和掌握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未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时代发展特点,缺乏时代性。[16]
(三)教育环境功能弱化
学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包括办学思想、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17]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正确“三观”的树立具有积极引导和熏陶作用。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成果,而精神文化内涵塑造不足。对于大学生而言,校园文化的直接作用方式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虽然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但高质量、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主题文化比较匮乏;甚至一些校园文化深受网络文化毒害,出现低俗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现象,这也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教育对象的个体成长作为思政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高校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育思想与文化、教育主体与对象、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和谐统一,充分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展开不同层次的动态整合,以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18]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关注师生间的关系,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联结和人文关怀,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要以心育人,才能充实思政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与亲切性。[19]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主体意识更加强烈,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收效甚微;高校思政教育面对新的挑战,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引导性与渗透性保证教育对象能够有效吸收教育成果。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思政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思政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表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导因素,也是亲和力的直接表现”。[20]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提升对于教育者自身、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政老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仅要扎实掌握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还应改良教育方法,才能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21]思政教育并不是高谈阔论,单纯、陈旧的理论知识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需要教育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并在思政教育中倾注真情实感,让思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思政老师还应建立平等的教学氛围,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让亲和力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22]教育者还应增强教学方法的共情力,通过运用多样化、有温度的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双方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振。[23]总之,教育者要把握好自身亲和力形成的内外要素,从以生为本的深度、主体素质的厚度、教育方式的温度出发,着力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互动也受到限制,也很难迁移到生活之中,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成果应用能力不足,获得感不够。因此,要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拓展课堂之外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的教育作用。比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以及与校外基地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等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让学生在行动之深刻领会思政教育的本质,唤醒他们对思政教育的渴求,是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基础力量。[24]
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时代下的先行者,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或新媒体,增加与学生之间互动、开放的对话平台,例如对微信、微博、QQ、云班课、专题网站等平台进行有效的利用,积极适应学生的好奇、趣味、从众心理,建立多维度的交流互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将思政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有学者认为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是其亲和力生成及提高的制高点。[25]
有学者提出,朋辈教育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途径;朋辈教育是指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分享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沟通,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26]朋辈群体有着易沟通、强渗透、多互动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朋辈教育所散发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在高校校园,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典型,参与社团组织,高低年级互动等形式,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在促进思政教育亲和力方面的优势。
六、展望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是协调新时代思政教育主客体的核心要素,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诸多相关研究不仅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现状及其重要意义,也倡导并提出了各种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途径,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的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了我们今后思考与研究的角度,例如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以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发挥专业任课老师的作用,正确处理“思政人文和专业素养”的辩证关系,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颂平.心理学角度下的亲和力对提升高职思政理论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路径探寻[J].高教论坛,2018(8):83-86.
[2] 赵奚赟.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提升亲和力[J].人民论坛,2019:122-123.
[3] 张根福,朱坚.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18-22.
[4] 路遥;张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结构及生成机制[J].东北理工大学学报,2018(5):68-73.
[5] 郭和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及提升研究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0):58-59.
[6] 王霞.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意义及现状研究[J].高教学刊,2018(22):157-159.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梁冰.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对策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87-91.
[9] 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10] 冯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3):157-159.
[1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2] 刘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J].中青年学者论坛,2018(12):15-17.
[13] 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特点及提升路径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4):153-156.
[14] 单成巍.辅导员视阈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J].科教文汇,2019(450):45-47.
[15] 李英.试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教育与职业,2016(6):89-91.
[16] 贾兵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6):37-39.
[17] 方世南;徐雪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1):13-18.
[18]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19] 姜楠.浅论如何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2(6):7-8.
[20] 钟尉今.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提升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2):123-127.
[21] 孙阳.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课亲和力和针对性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38):268-269.
[22] 田晓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提升的路径[J].消费导刊,2019(25):92-93.
[23] 何小刚.与时俱进入脑入心让思政课活起来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1):101-103.
[24] 陈艳;查圣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69-72.
[25] 蒋雪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及提升路径探析[J].山西青年,2019(15):143. .
[26] 谭寅寅;花亚纯;熊富强.论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中的现实价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