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积极分子,现任药学系学生会副主席,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会干部。2020年获得二等奖学金,药学系服务技能大赛优胜奖。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二、党史解读
1923年4月,毛泽东领导湖南工人运动逐渐形成风云之势,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不得不第一次离开长沙,到上海中共中央工作。6月,他离开上海,去广州参加中共三大会议,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的中共三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一切归国民党,大会最后决定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农民问题,“我所爱、所交的朋友是穿草鞋的没有钱的穷人。”
1924年1月,在鲍罗廷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正是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发现了毛泽东的才华,让其成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此后,毛泽东在国民党不同部门任过职。在上海做国民党执行部组织部秘书、文书科秘书;后来在广州,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宣传部的机关报《政治周报》,做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1924年底,毛泽东感到“内忧外患”,与国民党合作遇到困难;在农民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共产党要抓农民运动、要抓枪杆子的思想,又与陈独秀等有分歧,加上胃出血导致咳血不止,于是请假回湖南老家休养。回到湖南养病的毛泽东并不灰心,他调整好心态,用心调查并领导农民运动。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毛泽东思考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作出了与共产国际完全不同的判断。毛泽东认为,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绝不是盲从。中国只能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长沙工人、学生声援,韶山革命者响应号召,以秘密农会为核心,成立了二十多个乡雪耻会,作为群众性革命组织,开展斗争。由于毛泽东组织“平粜阻禁”,恶霸地主成胥生告密,随即赵恒惕密电湘潭县团防局“立即逮捕毛泽东”,幸亏好心人通了消息,8月28日那天,毛泽东扮成乡下郎中,坐着轿子离开了韶山,经宁乡道林到九江庙,然后坐小船,秘密来到了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