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百年 音传医技
红色故事音频
23高影2班 肖运豪
一个红色故事
就是一段厚重的红色历史
聆听一段红色故事
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
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
《火种》
1922年深秋,广东海丰县林家祠堂前的晒谷场堆起三丈高的柴垛。留日归来的地主少爷彭湃穿着粗布短褂,将鎏金木匣里的地契一张张抛向火堆。佃农陈阿公突然扑上来抓住他手腕:东家,这可使不得!
火焰卷过伍拾亩上等水田的字样时,彭湃想起七岁那年跟着管家收租。穿补丁衣裳的小姑娘跪在稻茬里磕头,她爹的尸首还横在漏雨的茅屋门槛上——就为欠三斗租谷。
从今往后,这田是耕田人的,权是劳苦人的!火星窜上他卷起的袖口,惊飞了祠堂檐角的白头鹎。人群里突然爆出哭喊,瘸腿的烧炭工拖着全家扑通跪下,以为少爷中了邪。
管家举着族谱冲进火场:彭家七代积攒的基业啊!鎏金木匣里最后露出的,是彭湃亲笔写的《告农民书》。他抄起松油火把,把祖传的铜秤砣也扔进火堆:要砸碎的不只是田契,还有吃人的旧规矩!
暗处突然飞来石块,他额角的血滴在烧化的铜锁上。这铜锁曾锁过谷仓、锁过账本、锁过佃户家的女儿。火舌舔过锁眼时,十七岁的长工林水生突然醒悟似的,抡起锄头砸向祠堂门匾上敦亲睦族的鎏金大字。
十年后,赤色邮差在闽西大山找到正在种红薯的林水生。油纸包里的苏维埃土地证上盖着彭湃印章,证书边缘焦黄卷曲,像是从什么火堆里抢出来的。送信的小战士不会知道,那个暴雨夜,彭湃在龙华监狱用烧焦的木炭,在囚衣上画了最后一张土地分配图。
如今海丰红宫纪念馆里,陈列着半枚没烧尽的铜锁。游客总在清明前后看见白发老者驻足锁前,从怀里掏出同样泛黄的土地证——那上面灼烧的痕迹,刚好拼成完整的五角星。
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唤醒红土地上的红色回忆
树立红色精神,颂扬红色榜样
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