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百年 音传医技|红色革命故事《一根传奇的小竹竿》

发布者:医学技术系发布时间:2025-02-28浏览次数:10

声动百年 音传医技

红色故事音频

23高影3班叶歆

一个红色故事

就是一段厚重的红色历史

聆听一段红色故事

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

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


《一根传奇的小竹竿》

在中国的革命军事博物馆内,安然地躺着一根饱尝战火洗礼的小竹竿,它身上斑驳的刻痕,像是在低声诉说着淮海战役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支前英雄故事。而这根竹竿的主人,正是那位从山东莱阳西陡山村走出的传奇人物——支前英雄唐和恩。你或许还记得电影《车轮滚滚》中,那位手握竹竿、推着独轮车英勇前行的耿东山,他的形象,正是以唐和恩为原型塑造的。

1948年的金秋,解放区的人民正沉浸在土改后的第一个丰收喜悦中。那天,唐和恩在金黄的麦田里挥洒着汗水,一听说村里准备组织民工队奔赴淮海前线,他立刻扔下了手中的镰刀,急匆匆地向村支委会奔去,满腔热血地请求参战。在他的感召下,村里人很快组成了一支支前运输小队,被光荣地编入了淘漳区运输队,负责向前线运送公粮。而唐和恩,则被大家推选为副指导员兼小队长。

出发那天,唐和恩特意带上了他那根心爱的三尺竹竿。这根竹竿,不仅是他行路的支撑,更是他记录征程的。每经过一个地方,他都会在竹竿上刻下那个地名,想要以此记录下自己的革命足迹。他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将这根竹竿带回家,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27个县、88个村镇的名字,它见证了唐和恩和队员们跨越4000多公里的壮丽征程。

在那近半年的支前岁月里,唐和恩与他的队员们并肩作战,顶风冒雪、忍饥挨饿,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一次次将满载的粮食和弹药送达前线,又一次次将伤员安全撤离。

记得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午后,唐和恩的运输小队接到了一个紧急的运粮任务。在运送途中,一条宽阔的冰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询问当地村民后,他们得知前方10公里处才有桥梁。但天色已晚,绕路已是不可能的选择。于是,唐和恩毅然决定,趟水过河!在北风呼啸、雪花飘舞中,他脱下厚重的棉衣,扛起一包粮食,率先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为队员们破冰探路。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也勇敢地扛起粮食、抬起小车,跟随着他的脚步,顺利地抵达了彼岸。

这一路上,唐和恩不仅是大家的领队,更是大家的精神

支柱。他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政策和革命形势宣传到哪里,不断鼓舞着队员们的士气和斗志。他还自编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笑话,休息时与大家分享,为大家驱赶征途的疲惫。

在那根传奇的三尺竹竿上,唐和恩曾刻下这样的诗句:“一根竹竿行万里,省县村镇刻分明。胜利回来留纪念,传给后代好革命。”这根竹竿,不仅见证了唐和恩和他的队员们艰苦而光荣的支前历程,更见证了人民群众为革命战争胜利所立下的不朽功勋。它是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勇往直前、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者。

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被誉为特等功臣,荣获了华东支前委员会颁发的“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他的支前小队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荣获了“华东支前先锋”的锦旗。这根传奇的小竹竿和它的主人唐和恩一起,被永远地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唤醒红土地上的红色回忆

树立红色精神,颂扬红色榜样

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