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性黄褐色或灰褐色斑片。其发病与遗传、紫外线暴露、激素变化(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因素相关,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故又称“妊娠斑”。病理特征为表皮和/或真皮黑色素增多。
二、临床表现
1. 分布特点
对称分布:常见于双侧颧骨、面颊,也可累及前额、鼻梁、口周、下巴,偶见于前臂。
特殊区域:乳晕、外生殖器等部位皮肤可能伴随色素加深,但眼睑和口腔黏膜通常不受累。
2. 外观特征
颜色:淡黄褐、暗褐或深咖啡色,深浅随季节/日晒变化(春夏加重,秋冬减轻)。
形态:斑片边界清晰或模糊,形状不规则(如蝴蝶形、圆形),表面光滑无皮屑。
3. 诱因与变化
日晒敏感:紫外线暴露后颜色加深。
内分泌影响:妊娠、口服避孕药可能加重;育龄期女性高发。
生活习惯:熬夜、压力大、疲劳会促使色斑加深。
4. 伴随情况
除色素改变外,一般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感。
三、鉴别诊断
诊断步骤
1.病史采集
发病时间:何时出现?是否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疾病相关?
诱因:日晒、压力、护肤品使用史(如含铅汞产品)。
家族史:直系亲属是否有类似皮损?
伴随症状:是否合并月经紊乱、甲状腺疾病等?
2.体格检查
典型表现:对称分布于颧骨、面颊的淡褐至深褐色斑片,边界模糊,表面光滑。
动态变化:夏季加重,冬季减轻,妊娠期可能明显。
3.辅助检查
Wood灯检查:
表皮型:皮损颜色加深,与周围皮肤反差明显。
真皮型:颜色变浅或无变化,反差不明显。
混合型:部分区域反差明显,部分不明显。
皮肤镜:观察色素分布(如网状、弥漫性结构)。
皮肤活检(必要时):
表皮型:黑素细胞活性增强,黑素颗粒增多。
真皮型:真皮层噬黑素细胞浸润。
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条件可初步诊断:
1. 临床表现:对称性黄褐色斑片,好发于颧骨、面颊。
2.病程特点:慢性进展,日晒后加重。
3.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检查排除雀斑、黑变病、太田痣等(详见鉴别诊断)。
四、治疗
基础治疗
1.严格防晒
物理防晒:遮阳伞、帽子(UPF>40)、墨镜。
化学防晒:每日使用SPF≥30、PA+++的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
关键作用:紫外线是黄褐斑加重的核心诱因,防晒可减少90%以上复发风险。
2.修复皮肤屏障
使用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马齿苋提取物的功能性护肤品。
避免过度清洁、去角质或使用刺激性成分(如酒精、香精)。
药物治疗
1. 外用药物
一线药物:
氢醌乳膏(2%~5%):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需连续使用3~6个月,可能出现刺激性皮炎。
壬二酸乳膏(15%~20%):适合孕妇,兼具抗炎和淡化色素作用。
维A酸乳膏(0.05%~0.1%):促进表皮更新,需联合氢醌使用以减少刺激。
复方制剂:
Kligman配方(氢醌+维A酸+糖皮质激素):快速起效,但激素不宜长期使用。
氨甲环酸乳膏(2%~5%):新型药物,抑制黑色素合成,适合顽固病例。
2. 口服药物
氨甲环酸(1000mg/d,分次服用):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减少黑色素生成,需监测凝血功能,禁用于血栓高危人群。
维生素C/E联合制剂:抗氧化,减少自由基损伤。
谷胱甘肽(600mg/d):协同维生素C增强美白效果。
化学剥脱治疗
适用药物:20%~70%果酸、30%水杨酸、复合酸(如乙醇酸+乳酸)。
原理:加速表皮代谢,剥脱含黑色素的角质细胞。
疗程:每月1次,3~6次为一个疗程,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注意:深肤色人群易出现反黑,需严格防晒。
光电治疗
1. 调Q激光/皮秒激光
靶向破坏黑色素颗粒,适合表皮型黄褐斑,但可能诱发反黑,需谨慎选择参数。
2. 非剥脱点阵激光
刺激胶原再生,改善皮肤质地,减少反黑风险。
3. 强脉冲光(IPL)
改善整体肤色,需多次治疗,适合混合型黄褐斑。
中医治疗
内服方剂:
肝郁气滞型:逍遥散加减。
脾虚湿蕴型: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肾不足型:六味地黄丸加减。
外治法:中药面膜(如白芷、白茯苓)或针灸辅助调理。
五、单选选择题
1.黄褐斑一般呈现什么颜色()
A.黑色
B.淡褐色或深褐色
C.蓝色
正确答案:B
2.黄褐斑常见于哪些人群()
A.男性
B.35岁至40多岁的女性
C.儿童
正确答案 :B
排版|张婧祯
校对|钟妃
责编|杨文穗
审核|刘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