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使人进步的阶梯,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大家好,我是24级口腔医学3的冯颖。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书籍是余华老师的《许三观卖血记》,这是我接触余华老师的第一本小说。余华用他特有的冷静笔调,把一个普通人的苦难人生写得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我每每回想起来,胸口都会涌起一阵钝痛。
许三观的血管里流淌着的不仅是血液,更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卖血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技能。从第一次因为好奇跟着别人去卖血,到最后一次为了救一乐差点搭上性命,许三观用自己温热的血液丈量着人生的长度。读到他每次卖完血都要去胜利饭店点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的情节时,我既想笑又想哭。这哪里是什么享受,分明是一个卑微生命最后的倔强。
最让我震撼的是许三观对一乐的态度。当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的愤怒与纠结如此真实;但当一乐生命垂危时,他又毫不犹豫地踏上卖血之路。这种矛盾恰恰展现了人性最动人的光辉。血缘或许能定义父子关系,但真正维系亲情的,是日复一日的付出与牵挂。许三观用自己的一次次卖血,诠释了什么叫做"父亲"。
余华笔下的许三观从来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会算计,会嫉妒,会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但正是这些缺点让他显得如此真实。当他最后一次想卖血却被拒绝时,那种"自己没用了"的恐慌,让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一个习惯了用血液换取生存的人,突然失去了这个"价值",这种失落感比任何肉体痛苦都更让人窒息。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用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生活的荒诞。许三观每次卖血前的喝水"壮举",卖血后的"进补"仪式,都让人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又会感到一阵心酸。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不正是中国老百姓最朴实的生存智慧吗?
在许三观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父辈们的影子。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韧与付出,撑起了一个个家庭,也撑起了一个时代。当许三观最终坐在饭店里,如愿以偿地吃上炒猪肝时,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无论经历多少苦难,依然能够为了一盘炒猪肝而热泪盈眶。
读完这本书后,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代人何其幸运,不需要像许三观那样用鲜血换取生存。但转念一想,每个人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卖血"吗?只是我们卖的不再是真正的血液,而是时间、健康、青春。在这个意义上,许三观的故事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在我们这个时代上演。
排版|冯颖
校对|吴逸轩
责编|杨文穗
审核|刘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