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冻疮
冻疮是一种由寒冷和潮湿环境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反应,属于非冻结性冷伤(Non-freezing Cold Injury, NFCI)。其发病机制与寒冷导致的血管收缩、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相关,好发于手指、足趾、耳廓等末梢部位。
二、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皮损特点:暗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斑块/结节,边界不清。
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多见于反复发作或长期暴露者)。
主观症状:瘙痒、灼热感或疼痛,遇热后加重(如进入温暖环境)。溃疡时伴明显触痛。
病程:通常持续1-3周,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
2. 好发部位
手足(尤其手指、足趾背面)。
耳廓、鼻尖、面颊。
小腿(罕见,多见于长期站立于寒冷潮湿环境者)。
3. 高危人群
儿童、青少年、女性(可能与激素或血管调节功能有关)。
循环不良者(如雷诺现象、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营养不良或低体重人群。
三、鉴别诊断
寒冷性多形红斑:与冻疮相似,但皮损为多形型红斑样,症状较轻,一般于2~3周后自然消退。
多形性日光疹:与冻疮在春夏季发作,与日光暴露有关,伴有剧烈瘙痒。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多个器官,抗核抗体等检测常阳性。
冷球蛋白血症: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ANA抗体阳性,冷球蛋白试验异常。
四、治疗
1. 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氟桂利嗪、阿托品、山莨菪碱等,用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外用药物:包括复方肝素软膏、维生素E软膏等,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用于处理糜烂及继发感染。
维生素类药物:如烟酸、烟酸肌醇等,辅助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2. 中医治疗
口服中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散寒化瘀、理气止痛的原则。
外用中药:如阳和解凝膏、红灵酒等,用于无溃破的情况;有水疱或溃烂时,可使用红油膏或生肌白玉膏。
3. 其他治疗
物理疗法:如红外线光疗、氦-氖激光治疗等,通过提高组织温度、扩张血管来改善微循环。
治疗冻疮时,应注意保持患处的温暖和干燥,避免受冻部位直接受到火烤或热水浸泡。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对寒冷的耐受性。在使用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法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五、单选选择题
1. 冻疮主要发生在()部位
A. 手背、足跟
B. 面部、颈部
C. 躯干、四肢
正确答案:A
2. 冻疮的主要病因是()
A. 细菌感染
B. 病毒感染
C. 寒冷暴露
正确答案 :C
排版|张婧祯
校对|钟妃
责编|杨文穗
审核|刘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