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医初心,助力健康中国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23-07-25浏览次数:247


为了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16日至722日,赣南卫职院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在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青少年社会实践点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红医足迹,传承红医初心

实践队赴兴国县将军园、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长冈乡调查纪念馆及遗址群等地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

兴国县将军馆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


长冈乡调查纪念馆

长冈乡调查遗址群

为进一步深化对“红医初心”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实践队实地探寻了红军第一个中革军委直属的医疗单位鼎龙乡茶岭中央红军总医院旧址、军医摇篮:中国工会红军军医学校旧址,社富乡双龙村箬坑红军医院旧址,这里是革命先烈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他们奋斗的足迹,这里流传着他们的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被称之为人民卫生事业的发祥地、红色军医的摇篮。1931年10月,红一方面军将在兴国城岗设立的红军后方医院,迁往兴国鼎龙茶岭村,改名为红军总医院,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医院的正式命名。1932年8月,红军卫生学校迁至茶岭,红军总医院成为卫生学校的附属医院。1934年10月间,红军第八军团在社富乡双龙村的箬坑建立了一所红军医院,箬坑环境隐蔽,且隔壁就是长征集结地于都,是当时理想的红军医院选址。

谁能想到,当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救死扶伤,利用普通民房做课堂、坐着竹椅板凳来听课、利用土地庙神龕做手术台,培养出了我党我军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医学科学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业务人才,为保障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实地探访,图片、文字资料的阅读和当地村干部的讲述,实践队员对“红医初心”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鼎龙乡茶岭中央红军总医院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旧址


鼎龙乡茶岭村党支部书记 李逢才讲述红医卫生史


社富乡双龙村驻村干部林业平、村委委员、村医宋积成带领实践队赴双龙村革命纪念碑、箬坑红军医院旧址参观学习

实地调研宣讲,助力乡村振兴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深入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首先与当地村干部进行交流,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情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就农村医疗、居家养老服务等内容入户走访调研,同时对睦埠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开展卫生健康政策宣讲,将所学知识化作行动,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刘启耀故居时,突然下起瓢泼大雨,队员们立刻冲入雨中,帮助旁边村民抢收晾晒在外的稻谷,得到了村民的表扬。

实践队积极协助村里工作。深入当地的果园,配合开展《农村堆沤池、沼气池、化粪池等有限空间安全使用须知》宣传活动,向农户宣传沼气安全生产知识及应急处理方法等,增强广大农户安全生产意识,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干部、龙口镇副书记陈亮为实践队价绍当地的医疗卫生情况

在睦埠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卫生健康政策宣讲

实践队参观刘启耀纪念馆

突遇暴雨帮助村民抢收稻谷


向农户宣传沼气安全生产知识及应急处理方法

访村医看变化,践行医者仁心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卫生队伍的主力军,被称为“基层健康守门人”。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

实践队走访了我校优秀校友、龙口镇卫生院院长陈开名、茶园乡富足村村医方德玉、高兴镇墩坵村村医杨中荣、龙口镇嶂下村村医邓经铭、社富乡双龙村村医宋积成、睦埠村村医刘和云、刘熙旺等。


陈开名院长是我校98届社区医学专业毕业生,一直致力于基层卫生工作。20047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2月任卫生院院长,至今先后在5个卫生院任院长,全心全意为群众健康服务。他寄语同学们,你们选择了医疗卫生这行,就要热爱它,如我们校训所说“崇德敬业”,服务好基层百姓健康。



杨中荣医生曾获“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特别关注奖”和“江西省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他因病致残,却以惊人的坚强和忍耐,坚守在小山村里,拄着拐杖撑起2000多户村民平安健康一片天。

邓经铭医生,被村民亲切称为“扁担医生”、“亲人家医”、“我们村的人”。他扎根大山深处,他说他这辈子只做守护村民健康这件事。

方德玉医生从医30多年,始终坚持“尽微薄之力帮助他人,我健康我快乐。”用真情和热心守护村民的健康。并鼓励实践队员作为年轻一代,要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爱心公益事业当中。


宋积成医生同时也担任了社富乡双龙村委委员,他说作为村医,就要让老百姓信任,病人有需要他就会送医上门。他除了日常工作还大力支持双龙村村支两委各项工作。

刘和云医生,扎根乡村30余年,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寒冬酷暑,总会尽做大努力帮助村里人,是村民健康的守卫者。

刘熙旺医生从医20多年,多次救村民于危难,他告诫青年医学生,要坚持锻炼身体,沉心努力学习,要耐住寂寞,胆大心细,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

通过走访这几位乡村医生,从他们口中,实践队了解到新时代十年乡村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变化。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最温情的故事、最朴实的情怀、最无私的奉献,诠释了“最美”的涵义,真情服务群众。实践队员们也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

情牵留守儿童,关爱温暖童心

实践队组织留守儿童在村里的“童心港湾”开展学习二十大精神宣讲、趣味学党史、防暑和防溺水宣讲、辅导暑假作业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将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根植心间。





传承红医初心,助力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这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体悟多多,收获满满。

实践队队员蒋庆红感慨:“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明白做新时代红医传人,要练就过硬本领、提高医疗水平、注重人文关怀,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实践队成员肖遵斌说:“这次活动让我对于“红医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坚守红医初心,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队成员王宇龙说:“刘启耀烈士忍辱负重,历经生死磨难却义无反顾,是对信仰的坚守;与组织失散,怀揣重金却分文不动,是对忠诚的诠释。他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启迪着我们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实践队成员陈玉贞说:“我们走进乡村卫生所,走进农民的家中,参观红医旧址,有先辈的红医践行事迹,有前辈对我们的敦敦教导,更有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疗卫生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坚定医学生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信念。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青春的赛道就在脚下。我们将传承红医初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