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课堂⑬ | 躯体化障碍:让心中无事、让细水长流

发布者:学生工作处审核发布时间:2024-04-17浏览次数:12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欢迎阅读本期的心理健康知识小课堂。本期要介绍的主题是——躯体化障碍。

当身体出现不适感时,大多数人往往会担心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会立即选择就医。 但有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上哪哪都不舒服,尽管做了全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身体的不适感也没有减轻。他们总被人认为是自找麻烦,又不能被周围人理解,从而给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负担的增大,很多人倍感压力患上了各种心病。然而在这众多精神心理疾病中,躯体化障碍的病状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下面,让我们对躯体化障碍展开详细了解。

一、什么是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又称“躯体症状障碍”为DSM-5中的疾病诊断名称,其在综合医院门诊检出率较高,SSD患者日常功能显著受损,因反复就医导致社会医疗资源浪费。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该病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

二、导致躯体化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研究显示,SSD发病受生物、心理和社会多因素影响。多项研究显示SSD患者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如额叶皮质-纹状体环路功能失调)可能与其灾难化观念、情绪调节、自我感觉和身体知觉功能的异常相关。

此外,心率变异性降低和肠道菌群改变也可能与SSD相关。童年时期的负性经历及个性特征 (不良的人格基础、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模式等)也是SSD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躯体症状可能被用作心理防御或潜意识获益的手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患者很难直面情绪问题,而更容易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心理社会应激,如急性躯体疾病、有压力的工作环境和负性生活事件是诱发躯体不适的重要因素。此外,临床医生对检查结果“过度强调不良后果的解读”(如浅表性胃炎过度解读为胃癌早期病变),或对生物学因素的坚持,会诱发或加重患者对其症状的痛苦体验和担心。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患者的感知倾向于“不够精确的感官输入”和“过于精确的预期”这一模式,诱发对身体的痛苦感知,并进一步导致躯体症状的出现和慢性化,严重影响心理健康。SSD多因素疾病模型见下图:

上图为躯体化障碍多因素疾病模型

三、躯体化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㈠疼痛

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部位常很广泛,如: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关节、四肢、胸部、直肠等,不固定于某一处,性质亦不定,患者经常说的就是 “说不来是什么样的感觉”。

㈡胃肠道症状

如:嗳气(打饱嗝)、反酸、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某些食物引起特别不适。胃肠道检查有时仅见浅表性胃炎或肠道激惹综合征,与患者严重的躯体症状不符,难以解释患者经常存在的严重症状。

㈢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如:排尿困难、尿潴留、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等。

㈣呼吸循环系统症状

如:气短、胸痛、心前区不适、过度换气,甚至憋喘等。

㈤肌肉神经症状

如: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异样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肌肉发紧发麻等。但神经系统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肌肉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证据或阳性体征。

四、躯体化障碍为什么让人这么痛苦?

患者把躯体化障碍错当成生理上的疾病,辗转于各项检查中,明明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却寻求答案无果,陷入恶性循环,浪费金钱和精力,加重情绪负担。身体疲惫不堪,心中迷惑、焦虑。

隐藏在症状背后,不好的情绪,在一次次看病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后,持续累积,到达一定限度,最后只能靠身体宣泄。

五、如何治疗躯体化障碍?

㈠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常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森田疗法和精神分析等方法,通过医生的心理治疗来改变患者对疾病本身扭曲的认知,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和症状有一个全新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㈡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三类,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温馨提醒

若发现症状严重,一定要及时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感谢各位同学阅读本期的心理健康知识小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来源:

1.南昌精神心理之家公众号

2.中华精神科杂志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