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欢迎阅读本期的心理健康知识小课堂。本期要介绍的主题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令人感到痛苦和困扰的心理障碍,它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虽然我们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看似“强迫”的行为,但真正的强迫症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和评估。
概述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强迫症的患病率约为1%-2%。然而,由于强迫症的复杂性,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偏差。强迫症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痛苦。同时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生命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症状常常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会出现自杀自伤的想法以及行为并且伴随有其他的精神疾病。
需要注意的强迫性障碍的诊断必然是以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强迫症状是不合理或过度的,引起了显著的临床痛苦或损害为基础。
常见的强迫症状
强迫观念: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令人烦恼的想法、图像或冲动,例如担心感染疾病、担心伤害自己或他人等。
强迫行为:为了减轻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患者可能会采取一些重复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强迫性思维:患者可能会被强迫去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例如哲学、宗教、道德等。
强迫性仪式:患者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些固定的仪式行为,如出门前必须跳过一个特定的门槛等。
强迫性计数:患者可能会被强迫去数某些事物,例如楼梯的台阶数、门把手的数量等。
强迫性整理:患者可能会被强迫去整理自己的物品或者环境,即使知道没有必要。
强迫性询问:患者可能会不断询问自己是否做过某些事情或者是否会有某些事情发生。
强迫性冲动:患者可能会被强迫去进行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行为,例如伤害自己或他人等。
病因
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强迫症在家族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生理因素:脑部神经递质失衡(如五羟色胺、多巴胺等)、脑部结构异常(如颞叶损伤、炎性改变等)等生理因素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环境因素:成长环境、生活事件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和加重
强迫症病因及CCT目标示意图
常用治疗(调适)方式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强迫症状。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如SSRIs和SNRIs等对强迫症有一定的疗效。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
自我调整:保持积极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
寻求支持: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困扰,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加入强迫症患者互助组织,与同病相怜的人一起面对困难和分享经验。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接触诱发强迫症的情境和行为,如过度清洁、检查等。学会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不要过于苛求自己。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强迫症状。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或者精神心理专业医生的帮助。
了解强迫症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疾病。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放松、调整思维方式、建立支持系统和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我们可以预防和控制强迫症的发生发展。
感谢各位同学阅读本期的心理健康知识小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赣卫绝密★
启用前
文末小测试
(强迫版)
考试规则:点击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药物治疗常用SSRIs和SNRIs制剂
回答错误✕
解析: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s)增加脑内中枢神经系统的5-HT的浓度,使脑内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改善强迫症状。
B.偶尔多次核对不一定是强迫症
回答错误✕
解析:偶尔的多次核对不一定是强迫症,他可能是人们出于谨慎的一种行为,通常不会使个体产生严重困扰。如果个体对此行为产生严重困扰才需考虑强迫性障碍。
C.强迫症患者通常无法认识自己有强迫症
回答正确√
解析:强迫症患者通常知道自己有强迫症。虽然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强迫症状,但通常会意识到自己存在某种不正常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并可能因此感到困扰和不安。
D.强迫症可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回答错误✕
解析: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s)。SSRIs和SNRIs都可以增加大脑中五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帮助改善强迫症状。此外,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厌恶疗法等。其中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来减少强迫症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健,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60-66.
2.李华,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45(1):59-63.
3.张丽,强迫症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2):1855-1861.
4.胡宪章.强迫性神经症的病因与治疗[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05):383-387.
5.薛竟雄,奚耕思,纪艳青等.强迫症的生物学机制和治疗综述[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07):1387-1391.DOI:10.13241/j.cnki.pmb.2018.07.042